特写为了风调雨顺的期盼内蒙古非遗团队
2022/12/21 来源:不详新华社台北10月14日电(记者许雪毅、赵博)对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平埔人后裔的聚落——小林部落的人来说,13日的“小林平埔夜祭”十分特别,这是莫拉克台风后的第十次夜祭,也是他们首次迎来内蒙古非遗团队。两岸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共同表达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当晚,雨后的高雄市甲仙区平埔文化园区显得格外清爽。园区的小林公廨广场上,里三层、外三层,满满都是人。
10月13日,身着传统服饰的小林部落人们在夜祭活动上祭祀。(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小林部落都会举办太祖夜祭,这是高雄极具代表性的平埔文化盛典。白天,小林部落的人们翻修公廨,携带肉、酒、米等祭品到公廨祭祀太祖,晚上举行公祭和牵戏。在当晚的牵戏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小林部落民众,盛情邀请内蒙古非遗团队加入,大家手牵手、围成圈,配合着简单进退的舞步,边唱边跳,其乐融融。
牵戏过后,欢快的鼓声一阵赛过一阵,大鼓阵、跳鼓阵、牛犁阵……小林部落民众在奔放的舞蹈中释放激情与活力。
10月13日,内蒙古非遗团队演员在小林部落夜祭活动上表演。(陈斌摄)
紧随其后,内蒙古非遗团队盛装上场,带来了呼麦、长调民歌、好来宝、二重唱和马头琴演奏等精彩节目。
每个节目演出前,蒙古族主持人都会简要介绍其中的精妙之处:呼麦,是一种独特的喉音艺术,一个人能同时演唱两三个声部;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既能演奏激扬的旋律又能演奏悠扬的曲调……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两位蒙古族歌手唱起《陪你一起看草原》,这盛情的邀请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领略了蒙古族文化风情后,小林部落的人也带来了他们最传统的节目——古谣。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平埔人后裔的聚落——小林部落的人们在夜祭活动上表演。(陈斌摄)
“为了让失传已久的古谣在今年祭典中重现,我们排练了很久。”夜祭主持人、小林大满舞团团长王民亮说,此次表演团队中年纪最小者5岁,最大者70多岁。
重拾古谣背后,是小林部落走出灾变、持续进行生活与文化复建的努力。年,当时的小林村遭受莫拉克风灾重创,数百人丧生。村民王民亮在那次灾害中失去了祖父和父母。
10年过去,如今的王民亮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通过文献资料,通过向部落老人请教,慢慢把古谣等传统技艺找回来。”他说。
“今天吟唱的这首古谣,代表我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王民亮说,小林村早期农耕生活非常依赖雨水,大家通过古谣祈雨,希望生产生活一切顺利。
看到夜祭活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演员白音想到了蒙古族祭敖包传统习俗活动。“都表达了我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他说。
内蒙古非遗团队演员在小林部落夜祭活动上表演。(陈斌摄)
当天下午,白音他们和王民亮进行了舞艺交流。跳了18年舞蹈的白音很快学会了王民亮所教的四步舞。“我们蒙古族也有圆圈舞,学起来很快。”
生于年的白音说,台湾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我们蒙古族也是学会走路就开始跳舞,大家交流起来特别融洽。“这里的人很热情,都带着微笑。我也想有机会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不断获得新发展。”
对王民亮来说,此次和内蒙古非遗团队交流很有意义。“通过交流,我们更了解彼此,知道大陆如何珍惜和爱护传统文化,能给我们的传承工作带来更多启迪,激发更多热情。”
“守望精神家园——第六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美丽中华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动12日在台湾高雄开幕。作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走亲”环节中,内蒙古非遗团队将深入高雄、台东、花莲等地,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互动联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