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高姓,关于它的知识你真的知道吗带你

2023/7/24 来源:不详

高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排行第18位;《百家姓》中排名第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氏在中国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目前高氏在中国约有一千七百一十万余人。中国历史上,高氏称帝王者有十四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姓氏渊源,炎帝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姜氏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中都讲到:“高氏源于姜姓”。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的部落首领,所以炎帝神农氏是高氏的血缘初祖。相传炎帝和黄帝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炎帝和黄帝又有了利害冲突,前后经过三次激烈的大战,炎帝又为黄帝所败。此后,炎帝部落进一步与黄帝部落合并在一起,并与部分九黎族结合成一体,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至西周时,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国,时人称齐太公。齐太公是炎帝的后裔,所以称炎帝为高氏的血缘初祖。齐太公本是姜姓,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子牙,后人又称为吕尚。他的祖先因协助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舜和夏禹时,被封在吕(今河南南阳),其后人即以吕为姓。据史书记载:齐太公的家族到夏商时已开始衰落,他就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虽然极有才学,时常想把他的本领施展出来,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贫困而颠沛中度过了。他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开过饭铺。当他的精力已经明显衰退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来,在水边盖上一间茅屋,以钓鱼为生,糊口度日。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一个隐隐的希望:有一天会遇见明君,使他满腹的经纶抱负,能够最后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须发终于由斑白而全白,石头上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地方已经有了深深的凹下去的两道印痕,而希望之中的明君脚音还是渺茫。

最后他连这一点仅存的希望也打算抛去,准备做一个他并不甘心做的洇波钓徒,隐遁终身。却不料就在这心如死灰的当儿,他看见一个黑而长的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身边走来,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以他政治家的慧眼卓识,很快就认识到此人就是他要寻访的那位大贤。周文王姬昌高兴地说:“我的先祖曾说‘将来有圣人来周,周就会兴旺起来。’你就是我太公所盼望的圣人吧!”从此,人们即称吕尚为“太公望。”周文王西伯侯请齐太公上车一同回国都,并任命他为太师。

此后,齐太公辅佐西伯收揽人才,整顿内政,扩充军备,南征北讨,为奠定伐商的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文王自从得到齐太公姜子牙后,把附近的几个小国都吞灭了,都城从岐下(今陕西岐山)迁到丰(今陕西户县),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西伯逝世后,他又协助周武王姬发灭商,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的功勋。所以在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封他于齐,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太公就成了周朝时诸侯国齐国的开国君主。

齐太公在泰山和渤海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齐国。辖境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泰山北部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从姜太公的八世孙傒受姓为高傒开始,高氏在齐国中就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高氏和国氏、弦氏、晏氏四家是齐国中最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古代时高氏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姜太公望到齐国后,修明政治,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精简繁琐的礼节,并利用处于海滨占有捕鱼和制盐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国家迅速繁荣富强起来,附近的居民纷纷迁来定居。后来,他还获得了征伐天下诸侯的权力,凡违抗周王室、不尽忠职守、或有过失者,他可以出兵代表周天子予以惩处,他因此灭掉了东方小国,使齐国成为辅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主要力量。

传至六世孙齐文公姜赤,有子姜祁授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周王朝时期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便是国、高二公,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孙子傒在齐国为上卿时,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姜小白是好朋友。后齐襄公姜诸儿被大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内乱,洙杀公孙无知,密召在莒(今山东莒县)的姜小白回国即位,立其为君,即齐桓公。此后他与管仲等一起治理国政,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国家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赐他以王父字为氏,称高傒,其后遂以高为氏,是为山东高氏。

高傒,字敬仲,是齐国的正卿,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从高傒始,高氏在齐国中拥有较重要的地位达二百多年。高傒的后裔有一部分走出齐地,迁居到了其它地方。高无邳迁居到北燕国(今北京大兴);高傒十世孙高量为宋国的司城,后来就徙居到楚国(今湖北江陵);高量的十世孙高洪在东汉时期为渤海郡太守,定居于渤海郡蓓县(今河北景县)。后来高洪的家族成为望族,子孙传衍甚多,史称高氏正宗。

姜子牙,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属于以封邑或居邑名称为氏。周王朝初期的分封建国,是与早期奴隶社会的“宗法制”紧密相联的,宗法制度则是由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组织演变而来,它对于中国姓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宗族关系分为“大宗”与“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天下之大宗,相对而言,各诸侯国皆为小宗;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国内又成为大宗,把采邑分封给同姓的卿大夫。采邑也叫做采地、食邑,是把包括依附于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邑,供给卿大夫世袭食禄。

所以许多采邑的地名,往往带有“邑”旁。如:随着一层一层分封,各阶层(王、公、伯、侯、卿大夫)子孙代代相继承,同姓所出的支系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于是“胙土命氏”逐渐遍及天下。不仅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国名成了国君后裔的“氏”,而且崔、曲、丙(邴)、邵、后、高(鄗)、莫(鄚)……的邑名也成了这些邑主后裔的“氏”。据《通志》记载,“以邑为氏”者共一百六十一个。

第三个渊源:源于由“高”字头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复姓,其中的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或以职业为姓氏、或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或以官职称谓为姓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世代相传至今。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高庙令,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隶属于太常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帝王宗庙,负责案行扫除、布设祭祀牺牲,下属有丞一人、吏二人、役若干,官秩六百石,多为宗族长者承担。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高力督,全称为高力督军,是西晋时期设置的军制官称,负责掌管高力兵种,也就是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外线作战军团,负责都城和重要军镇的外围防御等。后来搅乱两晋王朝统治的,主要就是这些高力兵。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寔娄(楼)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鲜卑中有楼氏,改高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寔娄(楼)氏部落。寔娄(楼)氏,亦称是娄(楼)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其中的寔娄(楼)氏改为单字汉姓高氏,后融合于汉族,世代称高氏至今,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改姓或冒姓为氏。据史籍《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他的父亲徐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改名叫高干,后来成为北魏时期的白水郡太守,徐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为高隆之。高隆之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逝世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侄子徐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氏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亦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北齐神武帝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天保元年(公元年)赐他姓高。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天统二年(公元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著名的唐朝大宦官高力士,是越国公冯盎的曾孙,十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后流放岭南,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所阉,武则天圣历初年(公元年)进宫为宦,曾为武则天所赏识。后因小过错被逐出宫,由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高延福所收养,所以改姓高氏。一年多后,武则天又召高力士入宫。在唐景龙二年(公元年),临淄王李隆基引其为知己,到唐景龙四年(公元)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李旭伦复位,立李隆基为皇太子,高力士因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

唐先天元年(公元年),高力士又大力协助唐玄宗进行宫廷平乱,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唐开元初年(公元年)再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由于唐玄宗宠信宦官,尤以高力士为心腹,自此高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高力士阅后才进呈唐玄宗,小事便自行决断。一时之间,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安思顺等也因巴结高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此后,高力士收养一大批养子,皆赐姓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朝鲜半岛有羽真氏族的封建国家高句骊。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朱蒙(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

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骊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到了西秦建弘八年(公元年)又从国内城迁到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年),高句骊国被大唐行军大总管李世勣和大将军薛仁贵联军所灭,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十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高氏族人后来迁居中国内地,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高云(慕容云),其祖父高和(慕容和)实际上就是高句骊贵族的支庶后代,并非真正的鲜卑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燕政权在慕容云执政时期,因称自己为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裔,因此再次改回汉姓为高氏,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高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也是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著名的的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骊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地区,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世代相传至今。第九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末期,有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部,在金国时期称作纥石烈部,称纥石列氏、纥石烈氏、石烈氏等,明朝时期改称赫舍里氏,满语为Heseri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多尔济江)、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虎林)、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高氏、何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等。另外,金国时期的女真族纳羊氏族部落,后亦多冠以汉姓为高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西拉木兰(今河北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包氏、罗氏等。

⑵.蒙古族巴岳图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u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白氏。⑶.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后有女真内扎萨克部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

⑷.蒙古族乌朗哈特氏,亦称乌尔哈太氏、乌里雅特氏,源出元朝时期斡罗纳儿氏后裔之蒙古陈巴尔虎部落,通古斯语为Ulanghat,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所冠汉姓即为高氏。⑸.蒙古族高达玛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dama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⑵.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⑶.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⑷.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

⑸.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⑹.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Hala,汉义“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

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汉义“铲子”,世居伯都纳(今吉林扶余)、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Hala。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三百余族果尔吉氏族人携家眷驻守丹东凤凰城,其后代散居于今辽宁凤山一带,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葛氏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高氏族人分布。得姓始祖:高傒。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州),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傒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傒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傒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傒氏。高氏就这样诞生了。高傒作为高氏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各支始祖,高子正高子正:原籍江南明洪武初进士,历任陕西西安府知府,陞湖南量,诰授中议大夫,组后居乔徙新康落业六滩楚两处。元至九年已丑六月初三寅时生,寿八十五岁,明宣德八年癸丑十月初三子时卒,葬乔口许家塘高家塘丑山未向竖立碑表。元配:刘淑人。诰封淑人元,至正七年丁亥九月十八亥时生,随公历任湖南宦遊息偕处长沙乔口新康六滩楚塘等处,寿八十八岁,明正统元年丙辰十月十一子时卒,葬乔口许家塘高家塘兴公合冢同向共碑。子三:伯广;伯网;伯成。为湖南长沙高氏始祖。

迁徙分布:1.迁徙:高氏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⑴.春秋至秦时期:从春秋中期齐国高氏形成,到秦朝这一时期,高氏族人虽因战乱连绵等因素而不断播迁,但大多数仍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繁衍生息。因高氏形成于齐国,所以高氏在齐国有着特殊的地位。高俣之后世代为齐国上卿。在齐国有史记载的高氏名人还有高厚、高子容、高龄、高无丕等。这一时期湖北、广东等地亦有高氏族人。

据《广东通志》记载,东周显王时期(公元前~前年)楚国灭掉南越国(今广东一带),南海人(今广东广州)高固归顺。高固以其才能受到楚威王的赏识,用作为宰相。在高固的辅佐下,楚国逐步强大起来,取得霸主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高固自称是齐国高氏后裔,其子孙在广东发展繁衍。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高俣裔孙高柴,据《史记》记载,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子羔身高不满五尺,性格仁和,且多孝心,后来在卫国做宰相的子路让他做了费邑(今河南偃师西南)长官。《古今万姓统谱》说他为人智不足,而厚有余。后世封他为共城(今河南卫辉)侯。另外,孟子的弟子高叟亦为高侯之裔孙。

战国时,赵国(今山西、河北一带)有高氏族人高共。赵国初年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因高共为赵初人,所以可以说高氏此时已播迁至山西境内。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年晋国的智伯联合韩、魏进攻赵,将赵襄子包围在晋阳,时间长达一年多。晋阳城中断粮断炊,许多大臣都已起外心,对赵襄子失去君臣礼仪,多有怠慢,只有高共仍严格遵循君臣礼节。

后来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围城,说服韩、魏,这样,韩、赵、魏联合一举灭掉了智伯而三分其地。赵襄子对群臣论功行赏,高共得到的奖赏最高。张孟谈疑惑不解,问:“晋阳之难,只有高共没有功劳,为何厚奖?”赵襄子说:“当晋阳危急关头,群臣都懈慢而不顾礼仪,只有高共不失人臣之礼,所以他的功劳在先。”宋朝大诗人范成大对高共极为推崇,在诗中写道:“颠沛须臾犹执礼,古来惟有一高共。”

战国末年,燕国(今北京、河北一带)人高渐离,因随荆轲刺秦王嬴政而闻名天下。据《史记》记载,高渐离擅长击筑(一种乐器),秦王二十年(公元前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在易水送行时,他击筑和唱。燕国灭亡后,他隐姓埋名,伺机报仇。后来被人发现,秦王得知他善于击筑,就熏瞎了他的眼睛,使其为己击筑。高渐离为秦王击筑时,他在筑内暗藏铅块行刺,结果没有击中秦王而被杀。

⑵.汉、魏时期:秦朝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于公元前年灭亡,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打败项羽,于公元前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是中国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西汉建立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的二百多年间,其统治相对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从汉初的两千万发展到西汉末年的近六千万,增长了将近两倍。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各姓氏稳定发展的。时期,高氏同其他姓氏一样,发展较为稳定。大多数高氏族人仍集中在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繁衍生息。

汉初的高起则为这一时期高氏的佼佼者。据《史记》记载:一次,汉高祖刘邦在南宫(今河南洛阳)大摆酒宴,说:“各位爱卿不要对朕隐瞒,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并且看不起别人,项羽仁慈且有爱心。但是陛下派人攻占城池,所缴获的战利品能够分与部下,与天下人共同享用。

项羽则嫉贤妒能,取得战功的人反而受到迫害,有贤能的人被怀疑,取得胜利不予以奖赏,得到的土地不分给部下,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起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予奖赏,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杰出的人物。但我善于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从这一记述中,不难看出高起或为刘邦的谋士,或为大将,其地位自然不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