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与噶尔丹隔空交手,可惜康熙帝棋差一
2023/7/25 来源:不详引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陆续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噶尔丹的崛起和他对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地区的征战,而今天的这篇文章,咱们继续聚焦于噶尔丹的奋斗旅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准噶尔人与清朝的第一场战争——乌尔会河之战,解析战争爆发前双方的筹划。
在这场战争中,噶尔丹的谋划更胜一筹,因而赢得了辉煌的胜利,下面请看详细文章。
地图战争之前
公元年,在经过不到一年的征战,噶尔丹虽然还没有抓到仇敌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但却已经成功征服了喀尔喀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可是随着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新疆等地的叛乱,以及噶尔丹随后的平叛失败,他于年时,就基本将准噶尔汗国位于中亚地带的基本盘丢了个干净,被侄子堵在科布多以东无法西还,成了无家可归之人,再也无法从准噶尔汗国获得一丝物资支援。
噶尔丹在喀尔喀蒙古的征战图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喀尔喀蒙古征战的准噶尔人都惨到吃人肉的地步了:
“噶尔丹败于策妄阿喇布坦,下人散亡略尽,又极饥窘至,以人肉为食”。
不过这里,我要给大家辟个谣,虽然上述的这一段话确实是康熙帝本人说的,但这却是一则经过故意夸张和处理过的谣言!康熙帝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迷惑一直支持噶尔丹的达赖五世喇嘛(其实是达赖喇嘛的总管),好让达赖喇嘛知道噶尔丹已经没本钱折腾,不要再支持了。
噶尔丹的全胜图不过虽然准噶尔人还没有惨到吃人肉充饥的地步,但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没有了大后方的物资支援,噶尔丹维持部众的生计很是艰危,不过枭雄就是枭雄,虽然陷入了困难境地,但噶尔丹却还是保持着旺盛的征服欲,同时他手下还有数万兵马,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噶尔丹这样的枭雄手下。
小贴士: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对他们来说,外出征战其实就是外出游牧,因此他们在外出作战之时,会带上生产生活所用的一切,将全部或是大部分家产和物资随身携带,这也是为何噶尔丹在丢掉新疆老家后没有立即崩溃的原因,当然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他们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劫掠,从他处获取物资维生的缘故。
地图为了恢复对准噶尔汗国的统治,噶尔丹从军队分出一部分士兵,派遣他们回老家平叛,自己则继续留在喀尔喀蒙古主持大局。但很快事态发展就更加不利于噶尔丹了,先是他们驻扎的科布多地区遭遇大旱,紧接着他派遣回老家平叛的军队又遭遇战败,糟糕的境地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糟了。
虽然此时的噶尔丹已经占据了广阔的喀尔喀蒙古,但是对游牧的蒙古人来说,肥沃的土地草场虽然很诱人,但是人口数量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再大的草原也无法放牧足够多的牛羊马匹,没有人口,再大的土地也毫无用处。
动态图噶尔丹现在就遇到了有地没人的尴尬境地,来喀尔喀蒙古游牧的准噶尔人还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帝国,而当地数以十万计的喀尔喀蒙古人则在土谢图汗等蒙古王公贵族的带领下前往清朝边境避难,让噶尔丹只拿到了大片土地,却得不到足够的牲畜和人力。
为了得到喀尔喀蒙古人的效忠,噶尔丹也曾采取怀柔手段,但是效果并不大,跟随贵族们南下的喀尔喀蒙古人并不北返,为了改变糟糕的境地,噶尔丹向康熙帝索要自己的仇人土谢图汗,以及喀尔喀蒙古的部众,但却遭遇了康熙帝的拒绝。因为在清廷看来,既然喀尔喀蒙古人已经内附自己,主动当小弟了,那么自己就有保护他们的责任,同时清廷也对喀尔喀蒙古的土地垂涎不已,怎么可能放弃嘴边的肥肉呢?
同样,噶尔丹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当年4月,康熙帝派遣使臣会见噶尔丹,想要说服噶尔丹放弃武力停止战争时,噶尔丹不仅没有接受清朝的要求,反而明确表示自己将不排除用武力去解决喀尔喀问题。
而就在与清廷几次交涉都没结果的情况下,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在沙俄使者的挑唆下,噶尔丹于年末率军离开科布多老营。
噶尔丹将准噶尔人分成了四部分,对外号称有强兵4万,但其实只有3万人左右,他们沿着塔米尔河向东游牧,开始了第二次东征喀尔喀蒙古。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准噶尔人沿途不断击败当地的蒙古王公贵族,抢掠其民众和牲畜壮大实力。
准噶尔汗国士兵被噶尔丹击溃的喀尔喀蒙古人赶忙带领部民南下避难,向清廷发去了雪花一样的求救信。自年3月上旬开始,清廷便不断接到哨探从前线发来的报告,收到了噶尔丹先后击败拖多额尔德尼台吉、昆都伦博硕克图和济农阿难达赉等蒙古王公的消息,开始对噶尔丹的动向进行一系列的猜测和应对。
而噶尔丹则借口自己的敌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巴丹,以及众多喀尔喀蒙古的王公贵族都依附于清廷,想用武力迫使康熙帝放弃对喀尔喀蒙古人的庇护,交出内附的蒙古部众,因此率军顺势南下犯边。
行军公元年5月,随着对草原的一系列“清扫”,噶尔丹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带领3万劲旅渡过乌札河,经巴颜乌兰,沿克鲁伦河北岸顺流东进,继续追击南逃的蒙古部落,俘掠人口,抢劫牲畜,寻找喀尔喀蒙古人的驻地。他还扬言自己已经与沙俄结盟,数万沙俄士兵在边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南下与准噶尔人一同对付喀尔喀蒙古人,显然噶尔丹的这则宣言不是对屡战屡败的喀尔喀蒙古人说,而是在对康熙帝示威。
在噶尔丹的努力下,远离家乡在喀尔喀蒙古征战的准噶尔人糟糕处境有所缓解,喀尔喀和漠南的诸蒙古部落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抗,只能加快南逃的脚步,不停的往南逃跑,并向清政府求救。
行军而面对噶尔丹的挑衅,康熙帝决定用武力解决准噶尔人的问题,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年3月份,为了达到掩盖战争的目的,康熙帝遣使给噶尔丹,说自己在边界调动兵马不是为了与准噶尔人开战,而是为了勘定边界,以降低噶尔丹的戒心。
为了打乱噶尔丹的军事计划,4月份的时候,当康熙帝收到噶尔丹老家发生叛乱时,又专门敕谕给叛乱的策妄阿拉布坦及其母阿奴可敦,在旁煽风点火,想问清他们与噶尔丹交恶的原因,希望与他们一起共同对付噶尔丹:
“朕抚育万邦,率土之人皆欲其协和安辑。今闻尔等与噶尔丹不和,致启争端。尔厄鲁特(卫拉特)向修职贡,恭顺惟谨。今乃内自交恶,必有其因,朕甚怜之。远闻之言,虚实难据。特遣侍读学士达虎赍御用各色缎二十匹,赐策妄阿喇布坦、阿奴,其以尔等交恶之由明告使臣,毋隐。”
小贴士:噶尔丹暗杀僧格子孙的事情败露后,很多人都不耻他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阿奴可敦,因为阿奴可敦原是僧格的妻子,抚养着僧格的后代,后来僧格死后,按照蒙古人的收继婚习俗才嫁给噶尔丹。噶尔丹此前就伤害过她的家人(父亲),现在又开始暗杀僧格的儿子,这使得夫妻二人之间产生了裂缝。
与此同时,康熙帝一方面遣使警告沙俄,要求其中立,以削弱噶尔丹的势力:
“噶尔丹迫于内乱,食尽无归,内向行劫。今乃扬言会汝国兵同侵喀尔喀。喀尔喀已归顺本朝,倘误信其言,是负信誓而开兵端也。”
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不断征调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各旗部兵和八旗兵防守边境,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统领,等待噶尔丹从草原深处冒出,以便一举荡平准噶尔人的军队。
五月末六月初时,噶尔丹进入了乌尔会河地区,当地的蒙古部落因为早就南迁了,因此当地没有势力可以抵挡准噶尔人的前进,轻易的就被噶尔丹占下了,并以此为南下通道继续追寻喀尔喀蒙古人,准备打清廷一个措手不及。
至年6月14日时,噶尔丹的先遣部队打到了乌尔会河的东岸,劫掠当地的乌珠穆沁部落,此时噶尔丹距离清廷安置喀尔喀蒙古的车臣汗部驻牧地已经很近了。
而与行动迅速的噶尔丹相比,清廷这边的调兵遣将速度就慢了很多,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廷都没能掌握噶尔丹的行军动向,被噶尔丹的手段所迷惑,一直到五月末的时候才得到确切消息。
不过一收到噶尔丹的动向消息,康熙帝就急忙派遣诸王领兵出战,还打算御驾亲征,筹划用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噶尔丹,但问题是时间已经不足了!
清廷相关的军事动作太缓慢,军械物资一直没有到位,最终大军的出兵日期被定在了噶尔丹到达乌尔会河一带的二十天后,而大军从北京到达战场还需要再花费二十多天的时间,因此这段宝贵的时间就被浪费了,给了噶尔丹休养的时间,最后虽然康熙帝一直发召要求大军早日动身,但大军也没有比原定日期提前几天出发。
最终,除了备边的阿喇尼本人率领的士兵到达了指定地点以外,其他很多收到命令的士兵根本没有及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待命,即使是到达目的地的军队也大多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整个过程一团乱麻,而此时噶尔丹已经率领大军到达乌尔会河休整8天了。
康熙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动缓慢了,为了弥补过错,争取时间,康熙帝特意派遣使臣面见噶尔丹,让其想办法迷惑噶尔丹,防止噶尔丹因收到清军集结的消息受刺激抢先发起战争或是转身逃回茫茫草原:
“务婉言相慰,羁縻其前行,勿怒而激之也。如彼欲辨释则携彼要人来面奏。如问汝中国发兵乎,则曰闻汝无故阑入,发兵以备边也。如彼问圣驾及诸王来,则曰不得而知……如噶尔丹见敕谕而退兵则止之,令勿退。其或不止则令诸军疾发击之。如或奔溃,务必穷追。”
此外,康熙帝又下令让防守北境各地的军队不要抢先发动战争,耐心等待大军集结,以防前线军队与噶尔丹交战失利后,没有援军支援,造成无可挽回的军事灾难,或是胜利后,没有足够的力量全歼噶尔丹,让其率领大部队逃回草原深处,造成更多的麻烦:
“军到且勿与战,俟达尔汉亲王班第兵、盛京、乌喇满洲兵齐集同夹击之。”
为了对付噶尔丹,康熙帝可谓是机关算尽,他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作出判断,还设置了相应对策,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因为军令传播缓慢的缘故,最靠近噶尔丹的阿喇尼并没有收到停止进军等待大军会合的最新消息。
因此,他一到达目的地,发现准噶尔人正气势汹汹一路劫掠而来时,就开始按照康熙帝此前下过的旧命令备边。虽然此时还有大量军队没有前来会合,物资也没有发放到位,可是为了防止更糟糕的事情发生,阿喇尼还是硬着头皮带着2万余轻装部队前去乌尔会河旁(内蒙古乌珠穆沁左翼旗境内)阻挡噶尔丹的前进。
同时,噶尔丹也对清廷的调兵行动打起十二万分的注意,加快了行动速度,最终使得康熙帝的谋划全盘落空。所以说,康熙帝谋划的失败也不能全怨阿喇尼,只能说清廷的军事行动太死板了。
清军大营之后阿喇尼与噶尔丹在乌尔会河旁爆发会战,史称“乌尔会河之战”,可惜养尊处优,又缺少火器的清军不是已经打老了仗的准噶尔人对手,在战斗中惨败,准噶尔人的损失则很小,而这又大大增加了噶尔丹的野心。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