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钱花亏了,以前
2022/12/21 来源:不详起风的草丛,挥舞着斑驳的光影,直击心灵的长调夹杂着马头琴声,身披绚丽蝴蝶昭德格的搏克手迈着粗犷的鹰步,一切都随勒勒车消失在冒着笑意的山岗……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草原,这才是跟团游蒙古包农家乐所感受不到的草原人文。
起风的山岗,吹来了低沉的马头琴声,还有草原牧民那浑厚、高扬的天籁长调……不论群唱、对唱还是独唱;不论你听不听得懂蒙古语;每一秒都直击心灵让人如痴如醉,每一节音符都打在我的心坎发出回响;害羞的身体虽还是按捺不动,但诚实的灵魂早已出窍,随着长调在草尖起舞;因为草原上的人儿天生会歌唱,因为长调民歌就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不借助任何音响设备的原生态长调清唱和这空旷的山岗草野真是绝配,现场带来的震撼是舞台秀所无法比拟的,身着家乡特色服饰的牧民一家往草地上一站,就已经是一副壮阔的画面。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怎么能被圈养在演播厅、舞台上?
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的蒙古族长调是流淌在草原人民血液里的音乐,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草原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人生感情和艺术的感悟,同时也是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演艺厅、竞技场里欣赏蒙古族男儿三艺时,你会当成一场演出来看,而当四位真正的职业搏克手,身披绚丽的蝴蝶昭德格,从草原那头跳着粗犷的鹰步跑来时,带来地动山摇般的震撼,仿若从电影走出的天降神兵。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乌珠穆沁旗更是素有“蒙古搏克胜地”“摔跤健将摇篮”的美称,从历史至今获奖无数,涌现出很多搏克名将,“都仁扎那”更是这片草原一直传颂的传奇人物。
搏克不同于其他式的摔跤,在规则、服装、场地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搏克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以巧取胜,一开始就先互相抓握,一跤定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等,否则算输。比赛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摔跤人数通常是8、16、32、64、、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实行单淘汰制,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
四位搏克手在草原较量完休息的间隙,我嘚瑟的上去挑战,不是跟你吹,我能撑过3秒!
朋友来了,不仅有好酒好肉,还有蒙古果子、炒米、奶茶、奶皮子、酸马奶……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的一大标识,走进蒙古包一群人围坐,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蒙古族长调、搏克、勒勒车的文化历史,会有种百家讲坛的既视感,这知识体量和权威性更是一般导游所无法企及的。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因此而得名。以前由于游牧人频繁搬迁,车一走家便连根拔了,所以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流动的家。
勒勒车的车身小,双轮高大,车身轻便,对于草地、雪地、沼泽地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修理的便捷性,因此一直是蒙古族人重要的民用、军用交通工具。其实勒勒车只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不同用途还有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食物的箱子车,装佛像、佛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佛爷车,专门拉水的水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的柴薪车,带车棚的篷车,还有篷车里的贵族轿车等。
一般勒勒车队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
夕阳下的勒勒车曾转动着草原最繁忙、最唯美的影像,曾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如今时代科技的进步让牧民轻松很多,但也消失了很多有味道的画面。如果我们不好好的保护传承这最有底蕴的东西,试想若干年后,草原上最多也只能剩下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