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美了,农牧民收入提高了人民资讯

2023/1/28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农民日报」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远远望去,锡林郭勒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一览无余。

“瞧,那群牛羊就是俺家的,个个膘肥体壮,今年指定能卖个好价钱”。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高勒镇巴拉嘎尔嘎查的苏乙拉图满怀欣喜地说:“开春我们都担心新冠肺炎疫情会影响牛羊价格,现在看来明显好于往年,每头牛犊都能卖到1.3万元,行情好得很。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草场牧草明显多了,也高了,加上今年雨水又好,至少能卖个10多头牛犊。”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区农牧民收入水平,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决定从年起在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截至年底,国家累计安排.6亿元,支持地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补奖政策覆盖内蒙古等13个省(自治区),个县、旗(团场、农场),多万农牧户,38.2亿亩草原。近十年来政策的持续实施,有力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了牧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和拥护。

禁牧和草畜平衡已成为牧民的行动自觉,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通过实施补奖政策,引导牧民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牧民自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据第三方评估结果,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较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草原的变化肉眼就能看出来,以前风沙大的时候白天屋里都要点灯,草场沙化得很严重,牛羊基本上没有草吃,自从有了补奖这个好政策,政府给我发了禁牧补助,不让放牧了,但收入也有了保障;近两年来感觉草场在逐渐恢复,风沙变少了,草也变多变绿了……”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脑木更苏木的牧民乌力吉高兴地说。

禁牧封育不仅染绿了片片山丘,也让农牧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巴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涛介绍,作为生态移民区,巴庄村昔日沙化严重,风吹沙子跑。如今,草原添绿意农民得实惠,国家实行草原补奖政策禁牧补助措施,通过补播改良,草原植被不断恢复,同时加大了人工种草扶持力度。禁牧封育前全村养羊量不到1.2万只,年底全村羊只饲养量达到3.1万只。全村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养殖业占到了农民收入的47%以上。

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全国近12.1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封育得以休养生息,26.1亿亩的草原通过季节性休牧轮牧和减畜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承载压力显著降低,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监测结果表明,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1%,较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1.13亿吨,连续9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全国草原牲畜承载能力达万羊单位,较年提高8.8%。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农牧民认为,近年来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调结构+转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

草原生态改善了,草原美了,但如何保证牧民的收入不会随着牲畜数量的下降而减少,成为牧区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过去,我国草原畜牧业沿用传统粗放的放牧方式,草原超载过牧,牲畜舍饲圈养比例低,良种覆盖率不高,冬季饲草短缺。补奖政策既考虑了草原生态保护,又兼顾了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既考虑了补偿牧民损失的合理性,又兼顾了草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牧民,年他从呼和浩特市来到该嘎查由一名城市青年变为普通牧民。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带领牧民划区轮牧、种植饲草、调整畜群结构,实现生产生态双赢。廷·巴特尔引进了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少养精养,发展育肥牛。他家的牲畜虽然数量少,收入却比周边牧民高出几倍。实践证明,这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恢复了生态,而且牧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来牧民们纷纷效仿这一成功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良种的渴望,青海省湟源县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寿基也深有感受。“良种就是俺们农牧民的希望。”边寿基表示,经过多年实践,农民逐渐意识到,好的草种能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据了解,为鼓励种养大户及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饲草种植,推动饲草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湟源县在良种引进、繁育上下功夫,先后引进白燕7号、青海、草原饲用豌豆、铁研53号青贮玉米等新品种,打破了传统种植品种单一格局。

“良种以前没人要,现在抢着要。”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宁夏村党支部书记才保介绍,随着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畜牧良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保证种公羊的质量,避免因频繁近交造成后代退化,宁夏村将种公羊交给村里合作社统一管理,由一户专门饲养,并佩戴耳标。目前合作社有藏系种公羊只,交配季节,种公羊以租赁形式给合作社社员使用,并指导社员种羊生产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合作社良种全覆盖。

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省区一手抓政策落实,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确保政策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草场牧户,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产方式转变,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优化畜群结构,围绕人工种草、棚圈建设、畜种改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做文章,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加快出栏”,努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政策目标导向。年,13省区新建人工饲草地万亩;肉牛、肉羊出栏率达47.4%、94.4%,分别较年提高1.2个、8.1个百分点;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9.5%和12.6%,为保障牛羊肉市场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直接补助奖励和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易地生态搬迁移民村。补奖政策给每户每年发放资金3-5万元,占到贫困牧民收入的65%。到新家生活不久,牧民们由衷感叹:“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连做梦都想不到!”

补奖政策通过培育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让牧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牧业变产业,社员变职员的转变。青海省泽库县拉格日村牧民三知才让笑着说:“今年我家从合作社分红分到了8.8万,再加上我打工挣的钱,一年收入过10万了,现在吃得好喝得好,日子过得美着呢。”

“以前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进城打工,很多地都撂荒了,养牛户还得从别的村买秸秆喂牛,所以就想如果把这些撂荒地租来种草,既解决了饲草料来源,对进城打工的人来说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就这样,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的边寿基从专业养殖大户变成了专业种养大户,他组织村民以“土地托管”的形式入股,成立了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托管土地”余亩,种植黑麦草、燕麦等牧草,不仅能满足了自家牲畜饲草料需求,还能出售给其他养殖户,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8万元,给成员分红22.6万元,实现了以饲草产业促进舍饲畜牧业发展,以舍饲畜牧业带动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

据统计,农牧民人均每年来自补奖资金的政策性收入近元,户均增收近元,青海等省区当初的一些贫困县,补奖政策收入占农牧民总收入的60%以上。在补奖政策的推动下,农牧民发展二三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农牧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年,13省区畜牧业产值达1.77万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6%,较年增长46.3%。牧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牧民人均牧业收入,较年分别增长了62.3%和49.5%。

经国务院批准,“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在相关牧区省份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印发了《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补奖政策落地落细,持续让广大农牧民有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助力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