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当你老了
2023/4/29 来源:不详#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作者:冷明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这首古老的爱尔兰歌谣被中国小伙子谱写成曲,立刻传唱开来,它是老年人的心声,也引起了年青人的共鸣。
几年前搬到后沙峪,住进了别墅,小外孙上学,我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老伴秀芝闲来无事,很快融入到小区里唱歌跳舞队伍,自从有了手机K歌,她自娱自乐,抱着手机一首接一首,很快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歌友,点赞献花,一首《枉凝眉》唱的有板有眼,让人刮目相看。
唱歌是我的长项,上班的时候正赶上北京流行卡拉OK,偶尔上去唱唱一发不可收拾。老歌不在话下,流行歌曲也八九不离十,在上百人的宴会上高歌一曲泰坦尼克号插曲《我心依旧》,爱情是永远的主题,只有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才配说我们爱过。有一次,机关春节联欢会上,主持人耍坏,突然宣布让草原归来的我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的天,这是男高音!我手拿麦克风,随着伴奏一气呵成。这样的歌都能唱,还有什么不能?!孩子们从小唱歌出类拔萃,自以为遗传了我的唱歌天赋,听了老伴唱歌才知道,人家无师自通,几十年埋没人才呀。
炙手可热的《当你老了》,一下子唱到了我的心坎里,下载软件,学唱录音。我被手机里传出的歌声惊呆了,一个沙哑的声音,上气不接下气,好似老态龙钟被掐住了喉咙的长者声嘶力竭,当你老了......不!在球场上生龙活虎,每天可以连续战斗二三个小时的我,一向不服老,可是那声音分明告诉我,没错,就是你。
年回北京探亲,与两个姐姐合影
17岁随上山下乡大潮到锡盟草原插队,22年后返回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2年后突然想到,啊,又一个22年过去了。当生命的年轮越过古稀之年,突然醒悟,还会有22年吗?
一个人老了首先想到什么?
年88岁的父亲病逝,年91高龄的母亲与世长辞,尽管年过古稀在大都市司空见惯,我知道,下一个轮回无论如何到了我们这一代。毋庸讳言,每个人都有那一天,趁自己还不糊涂,有必要对孩子们说点什么:“如果有一天大限将至,不要进行各种有创检查治疗,不要为了延长生命进行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救治,像你们的爷爷奶奶一样,平静地接受死亡。一切从简,不通知任何人,不举行任何仪式,穿旧衣服,不保留骨灰,海撒。”
90年回到北京我们两口子与两个女儿合影
人到晚年,暖屋子热炕,儿孙满堂,衣食无忧,这曾是多少人的最高追求,让人欣慰的是,秀芝与我相濡以沫几十年,现在再也不会为家中没粮,路上没车担忧,再也不会为牛丢了,孩子们上不了学着急。孙辈的陆续出生给我们生命增添了新的意义,最大的外孙女:北师大幼儿园-北师大实验小学-新英才初中-美国读高中-现在已是纽约市一所著名大学的学生。
第一次走进位于后沙峪的新英才学校,我心里想的是:我要上学!整齐宽敞的楼房,空气净化、空调装置,冬暖夏凉,几十个品种的自助餐,每人有张床,室内室外球馆泳池,相当规模的图书室,中央大厅摆放着钢琴......脑海里浮现出我的童年:在上斜街第一小学冒烟咕咚冰冷的教室里,饥肠辘辘,第一任班主任侯秀英老师那时还是未婚的姑娘,她握住我冻僵的小手,搂抱住瘦弱的我嘘寒问暖,那是少不更事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在51中初中未毕业赶上了文革,下乡到草原多次历险,九死一生,度日如年,22年后回到北京。
拙文《一张蒙文结婚证》被许多网站转载,我被读者的同情与理解感动,不少人好奇地问“牧马人”与秀芝的婚姻还在吗?他们现在生活的怎样?其中有一条留言:“迟广印是我的姥爷......”迟广印是队里最穷的外来户,有六七个孩子,说他比“郭谝子”还要“谝子”一点不为过。他赶着队里的大车,三吹六哨,投机倒把。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外来户,在他内心深处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不是他热心为一个贫穷的北京知青做媒,骑马几百里带我去相亲,我与秀芝失之交臂,不知打光棍到何时。迟广印大叔的外孙女可以骄傲地说:我姥爷是好人!
我在锡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花苏木卫生院为患者做手术我骑马去相亲,20多岁的我并非想像的骑着高头大马,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恰恰相反,我骑着貌不惊人的小青马,穿着洗得发白了的蓝制服,下身劳动布裤子,瘦骨伶仃,毫无书卷气,是个囊中羞涩,靠借钱度日,无人问津的穷知青。更要命的是我头上顶着“黑五类”子女的帽子。客气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狂暴的时候直接唤作“黑五类狗崽子”。
秀芝在草原上的骑马照
后来,许多人夸奖秀芝慧眼识珠,嫁了北京知青,成为了北京人。当年,她哪知道我能走出大队成为国家正式医生,哪想到文革会结束,家父会平反,一个反革命成了国家功臣,她做梦也没想到能成为北京人,更没想到有朝一日住进别墅,有阿姨帮忙打扫卫生,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唱歌。
“牧马人”老了,一代知青老了,命运把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内蒙人联到一起,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穷过,富过,欢乐过也痛苦过,没有承诺,没有海誓山盟,没有那么多浪漫,磕磕碰碰,四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什么七年之痒,银婚、金婚、钻石婚,《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这么一句话:婚姻的职责,不是长久相爱,而是克服彼此的厌倦。看看今天的高离婚率,不得不佩服诺奖作家对婚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电影《牧马人》、电视剧《灵与肉》为什么好评如潮?有类似经历的知青何止成千上万,说出来、写出来的少之又少。我在一篇文章里披露一位堂堂国安局长的千斤插队时嫁给了老农,她父亲平反后第一件事让女儿离婚,并调回北京。我当时稍有顾虑,怕道听途说的消息不确凿,有网友留言,明白无误地道出局长女儿的真名实姓,证明她确实嫁给农民并生了两个女孩。局长号称中国克格勃第一人,曾是功高盖世的地下党,他女儿在山西插队,弱不禁风的北京姑娘高干子女,如果有口饭吃,谁肯嫁给老农?她有怎样的遭遇?她虽然不肯说出来,可内心的痛苦恐怕要伴随一生!
我写了大约有二百来篇文章,虽然大多数被“私密”,有些文章还是流传开来。年青一代看到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难免怀疑真伪,作为当事人,我的初衷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揭示一段谎言。如今,知青一代步入古稀,在可以预见的年头里,世间无人能代替知青自己写下对往事的回忆。
有关知青的展览上,依然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少人照样顶礼膜拜。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只有每个人的真实经历才能说明一切。我在《一出永不上演的知青戏》一文中说过,我要创作这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说时胸有成竹,素材信手拈来,因为“永不上演”,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假以时日,我会给孩子们留下这样一个剧本。一个“真”字可以概括我所有的文章,这样一部戏可能更真,连主角、配角(知青)的姓名都不用改,百年后谁知道他们的尊姓大名。如果读者诸君若干年后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大可不必怀疑其中的荒唐、残忍、离奇,记住我的话,所有的苦难都是真实的。
在海南我们居住的小区不远,有人在海边用鲜花搭起造型,一场奢华的婚礼即将举行。我和秀芝在四十多年后借光补了这张“结婚照”。
古代先贤留下不少描写老年人的诗句,如白居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红颜未老恩先断,独倚熏笼到天明。辛弃疾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类的文言文。《当你老了》这首歌直白地告诉你爱情的真谛。青春年少,荷尔蒙四溢,情窦初开,如花似玉,风流倜傥,踌躇满志,腰缠万贯,事业有成,山盟海誓,真情假意。当你步履蹒跚,形容枯槁,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家徒四壁,有一个人不离不弃,那大概才是你的福气。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
风吹过来,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当我老了,我真希望,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一张蒙文结婚证
作者:冷明
结婚是人生重要驿站,体面的婚礼,西服革履,一袭婚纱,是一对新人最幸福靓丽的时刻。草原上的婚礼别具一格,草地上并排扎上几座蒙古包,杀牛宰羊,大宴宾客,美酒奶茶手把肉,大快朵颐,一醉方休,蒙古包里男男女女彻夜歌唱,蜿蜒曲折的长调唱得额吉伤心落泪。双方宾客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新娘新郞,鲜艳的蒙古袍精彩纷呈,赛马一触即发,迎亲的和送亲的定要分个高下,婚礼就是盛大的节日,牧区与农区截然不同,娘家非但不要彩礼钱,恨不得把多半个家陪嫁过去。基督徒的婚礼庄严而肃穆,面对上帝耶稣和众多亲朋好友,婚誓的每段话发人深省,令人刻骨铭心:“......无论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你都愿意爱她、保护她吗......”
电影:牧马人
电视连续剧《灵与肉》里贫穷落魄的男主人公许灵均,因凑不齐块钱,错失一段好姻缘,四川姑娘秀芝为了一口饭,不远万里逃荒至偏僻的祁连山,心直口快的姑娘不小心泄露了那个时代的秘密:四川饿死了好多人!
牧马人的罗曼史勾起了我的回忆,我插队到内蒙牧区,生活了22年,虽没放过马,但在大队的11年里,天天颠簸在马背上,可谓是货真价实的“牧马人”,无巧不成书,同样贫穷落魄的我,娶到的农村媳妇也叫秀芝。在西乌旗白音花公社插队数年后,我先后把轰回四川老家的母亲和弟弟妹妹接到了草原安家落户。
我们挤在大队部学校一间废弃的土房里,牧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每月20斤粮食定量,牧民有喝茶的习惯,佐以奶食肉食,晚上才吃一顿饭,孩子多往往吃不完定量,我求助牧民,他们毫不犹豫地拿来粮本,让买他们的粮食定额。有足够的粮食,能吃饱饭,解除了一大家人在四川老家永远不够吃的后顾之忧,隔着五里地,经常有连队的兵团战士来串门,母亲终于有底气恢复她一贯热情好客的传统,毫无顾忌地为大家烧茶做饭,星期天我家小土屋里充满欢声笑语,姑娘们说够了笑够了,吃饱喝足返回连队。
我们曾经住过的土房
母亲背后夸这个姑娘贤惠,那个姑娘清秀,却不敢有非分之想。当时找对象的标准十分简单,出身好,人老实,知青和兵团战士外加一条:有希望返城。每个家庭都不富裕,贫富悬殊不大,也就没人斤斤计较钱的多寡。我一个反革命狗崽子,不能上工农兵大学,不能分配工作,谁愿意在农村牧区一辈子!
有一年我们大队划到了四十四团,经常到罕乌拉团部卫生院开会、买药,药房有个梳着长辨子的赤峰姑娘,她让我进药房随便挑挑拣拣,围着我有说有笑,有时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年轻人不自觉流露出的爱意让人心领神会。难得有人欣赏我,但贫穷束缚了想像力,家庭出身这个紧箍咒窒息了爱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几十年后把这段经历写在了一部小说里。
瘦骨伶仃,每天骑着马,背着药箱,在大草原上走啊走,狂风暴雪,日出日落,永无尽头。
年底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除了冠冕堂皇的总结报告,主要是评工分。放羊最高,白天黑夜20分;放牛略少;放马一天10分,冬天下夜加10分;会计出纳保管员一天9天;赤脚医生也是9分。知青走的只剩下一两个,我不知代表知青还是代表外来户,年年让我出席大会。一次快讨论完了,我出去解手,回来不多一会儿会议结束了,我奇怪怎么没评赤脚医生分值,会计额登白依拉偷偷笑说,你出去的瞬间,评了赤脚医生的分,今年是7分。
父亲作为反革命分子一个人留在四川大山里改造,几个子女为他一人积攒粮票好办多了,父亲来信开始为我的婚事着急,说实在不行他在四川想想办法。母亲和妹妹也不断聊起四川老家哪个姑娘长的好,哪个姑娘能干,还说有一家姑娘在他们走时就想跟着一起来内蒙。四川实在太远,走一趟来回起码一个多月,我们掏不出几百元路费,即使有四川老家的姑娘愿意过来也没办法。
为我当红娘的迟广印大叔是比“郭谝子”还要“谝子”的大车老板,他是外来户里为数不多的汉人,有大大小小六七个孩子,生活十分窘迫。七八家外来户一律以干零活为生,主要特征就是家家住土房,喝不上奶茶,迟广印家的砖茶水寡淡无味,孩子身上打满了补丁。自从赶上大车,老迟大叔不辞辛苦,坝前坝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虽然穷,依仗着能吹会哨,总能偷着摸着搞点投机倒把,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草原上难得有汉人家,南来北往的坝前农民路过这里都到他家打尖吃饭(住宿),毛驴车上拉着蔬菜沙果,就送他家点果菜,贩烟草的送几片烟叶,实在没的送给他家挖几碗炒面,穷人谁也不笑话谁。浩尔图公社有个财大气粗的包工头赵连庭,每次到他家盘腿上炕,喝着白酒哨牛逼。一次赵连庭酒酣耳热,说我们营子有个姑娘二十多了,想找个坝后的,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素来与我没有什么交往的迟广印当即答应:有啊!我们大队有个北京知青,正好没对象......
我们大队号称在西乌旗首屈一指,牲畜数徘徊在2万左右,人口将近,牧主富牧子弟几乎都干零活,让个别老实巴交的小伙子放马,那也是最辛苦,工分挣的最少。外来户的活计时有时无,都不富裕。坝前农民视草原如天堂,有油有肉有奶食,主要吃商品粮,旱涝保收,不受大累,都向往草原的生活。
赵连庭在坝前坝后大名鼎鼎,他出身地主,但天生胆大妄为头脑灵活,年年组织村里的农民来坝后搞副业。公社革委会罚他,他变本加利屡教不改,看到兵团大卡车一辆辆停在他家门口,解放军首长与他称兄道弟,吃饭喝酒,他家油肉不断,哪个干部不眼红心热,村干部有求于他,大都睁只眼闭只眼。
那年赵连庭组织村里人在四十三团烧石灰,自从知道了我的名姓,他们到处打听我的信息。团里干部经常下大队,很多都认识,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不论蒙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不论打了噶(官)还是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坏话。迟广印骑着大车马领我去团部石灰窑,一个叼着旱烟袋,穿着破衣服,身上满是石灰的老农跟我聊家常,几个老农转悠着观察,我也不知谁是谁,据说未来的老丈人心里早有了小九九。
我和迟大叔骑马二百多里,到姑娘家换盅(定婚),我囊中羞涩,只在一个笔记本里夹了5块钱。后来听说这个秀芝姑娘在村里可是身价最高的主,刚刚退掉了几千的彩礼钱,铁了心要跟坝后的这个穷知青。
婚礼选在第二年五月,按照习俗,老迟大叔赶着马车,我弟弟妹妹跟着去接亲。可以想像老迟大叔唾沫横飞,怎样忽悠人家,又怎样嘬瘪子。他走时把我家两套新婚被褥装上马车,说农村有这个习惯,接上新媳妇再拉回来。那可是这个家徒四壁的土房里唯一光鲜的摆设,缎子被面是二姐专门从北京寄来的一龙一凤,母亲一片一片絮上棉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接亲大马车到了女方家,不要说成百上千的彩礼钱,一件新衣也没有,老迟大叔急中生智,送上两套崭新的行李,算是男方孝顺老人的礼物。
弟弟去时带了一桶散白酒,女方用来招待客人,可以想见财迷了一辈子的老丈杆子怎样肝疼,姑娘嫁人了,没收到任何钱财,这在农村几乎是不可能的。宴请宾客剩下一点酒,我弟弟的愤怒不言而喻,连酒带桶一起带了回来。
接亲车在罕乌拉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早来到了兴安队岔路口,邻居北京知青李连生当仁不让,骑着高头大马充当伴郞,我们与马车会合后先到公社领结婚证书。公社秘书巴图敖气一早回乌兰托克队办事,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大队人马在长寿、高娃家歇息。长寿、高娃中专毕业,专职兽医,国家干部,算是高级知识青年,这二位蒙汉兼通,善良正直,惺惺相惜,我们一直聊的来,是多年的好朋友,众人在他家喝茶吃饭,过午,巴图敖气姗姗来迟,他一边笑着解释对不起我回家办了点事,一边用蒙文为我们开了一纸结婚证。
年牧民逐渐恢复了旧时的礼节,婚礼尽可以搭上几个蒙古包,杀牛宰羊大操大办。大队几家外来户都来随份子,连队的兵团战士也来贺喜,李连生家摆上一桌专门招待兵团战士,他们嚷嚷嚯嚯起哄架秧子,亲一个,唱一个,来一个,给暗淡的婚礼增色不少。
有一年走场,我在牧民格立格家(知青王增义下包的家)住过一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特意送上几尺蓝绸子,一个人端坐在炕中间,也不说话,也不吃菜,从头喝到尾,酩酊大醉。大队领导班子开会,几位领导听说特意赶来祝贺。书记队长主任等人盘腿上炕,每人象征性地喝上一小杯,掏出一块钱随礼,起身告辞。
老迟大叔家腾出一间房,光棍汉老杨头腾出自己的房,安排送亲的亲戚及我家人,夜深了,客人们都走了,屋里只剩下格立格醉的不省人事,我端茶倒水,不知所措,霍瘸子走了进来。他一边吃力地抬起瘸腿上炕,一边说你去吧,我来照顾他。
霍瘸子是外来蒙族人,有不少孩子,一家人破衣烂衫,屋里臭气熏天,脏的下不去脚,连队的梁医助戏称他家是卫生部长,一个残疾人养活一大家子,艰辛可想而知。霍瘸子可能有文化,经常出口成章,大家最爱听他的黄段子,三十什么甜如蜜,四十五十怎样怎样,光棍汉老杨的小屋是我们的娱乐天堂,每天夜里点上昏暗的柴油灯,(买不起煤油,我们外来户都偷着找拖拉机师傅要柴油点灯)油烟把每个人的鼻孔熏的毬黑,无非老八、老九、老嘎达、霍瘸子、老杨、李连生我们几个,一付扑克打到天亮。有一次,几个人高谈阔论,煮酒论英雄,霍瘸子语出惊人:我看冷大夫有诸葛亮的智慧,将来必有出息!我并没有什么惊喜,穷的掉渣,出身不好,67届初中生66年就开始文革,回不了北京,娶不上媳妇,胸无大志,腹无良谋,霍瘸子一语石破天惊,众人一笑了之。
洞房设在屋后另一间更小的土房里,一盘火炕,炕上摆着借来的大躺柜,给空空荡荡的小屋增色不少,墙壁、顶棚新糊了报纸,秀芝的陪嫁里有一套新行李,让我喜出望外,否则新婚之夜只有68年从北京带来的一套旧被褥。
冷明与秀芝
第二次见面,履行完古老而原始的结婚手续,两个陌生人就是一家子了。
四十多年恍然如梦,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纸蒙文结婚证见证了我们的婚姻,五十年了,老霍大叔,我是否让您失望?
作者:冷明
来源:老知青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