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2022/11/3 来源:不详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里,驱车行驶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草原腹地,自驾游车辆来来往往,游人络绎不绝。虽是深秋,草原已经泛黄,但火山脚下新修的木栈道和金色草原交相辉映,为内蒙古大草原的秋季旅游增添了别样韵味。
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发力“生态+”,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大地,让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点绿成“金”,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9月7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已经打好的草捆摆放在草原上。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林下“生金”有门路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内蒙古在巩固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特种养殖、特色旅游等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牧民脱贫致富新路子。
位于呼和浩特市区北部的大青山南坡,分布着白桦林、油松林、灌木林、高山草甸等植被类群。每年防火封山季过后,总长超过百公里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每天都会迎来众多休闲健身的市民。呼和浩特市以大青山的绿水青山和登山健身步道为依托,融合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用一条绿道串联城乡,为市民架起畅享自然的绿色廊道,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沿线乡村,以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民宿和以农产品采摘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葡萄园、百草园、七彩花园、林下经济等遍布大青山南坡周边。
地处大兴安岭腹地的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森林覆盖率达65.8%。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始人工种植木耳、滑子菇、猴头菇等,小小食用菌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小金粒”。
8月13日,工人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种植基地采摘大球盖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在距离鄂伦春自治旗公里外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食用菌林下种植试验项目区,大球盖菇亩产达到斤以上。今年,试验项目已经小规模推广到林场周边乡镇,林下种菌给老林区带来新活力,促进了林区居民增收。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甘东林场,赤芍、防风、白藓皮、返魂草等中草药变成林业职工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不仅实现了林地效益最大化,而且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中草药,目前已有近万人就近务工。
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共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元。
沙中“生绿”有产业
谈到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能不提及沙漠,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环境基础脆弱。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利用沙漠地区蕴含的独特自然资源和治理过程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六大类型沙产业。
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几乎占全盟三分之二面积,土地荒漠化曾经高达93.15%,三大沙漠逐渐呈“握手”之势。当地通过持续植树披绿和保护,三大沙漠周边形成了锁边防沙阻沙防护带,阻挡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会师”。
在这个过程中,阿拉善盟统筹推进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紧密结合,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为主的沙生植物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年,阿拉善盟林草产业年产值达56.2亿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过3万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沙产业发展使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绿富共赢发展道路。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3省区,其中内蒙古分布面积最广,达万亩,涵盖了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和赤峰市。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嘎查位于科尔沁沙地,土地沙化严重,农牧民靠天吃饭。年,通辽市启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农牧民可以将沙化严重的土地流转给国有林场,流转补偿款用来养牛,也可以做生态护林员挣工资,沙地上栽种的松树收成后可以分红——绿色循环链条打通,参与的农牧民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歌谣描述的是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库布其沙漠,风沙、饥饿和穷困是上世纪60、70年代当地人的共同记忆。
如今,库布其颠覆了人们对于沙漠的想象。在穿沙公路两侧,成片的甘草树丛汇成“绿洲”,它们既是治沙改土的先锋植物,也是当地农牧民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鸟难越、黄沙漫卷的无边荒漠。
随着内蒙古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步伐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随之加快,同时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逆向拉动防沙治沙,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草原生态有“钱景”
伊敏河流经呼伦贝尔草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内蒙古草原面积11.38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五分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监测显示,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比年提高7个百分点。
近8年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草原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多万亩。草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人工种草为主的草原建设,由单一分散向集中连片、混种发展;由单种牧草向草灌结合、草林结合发展。同时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改良土壤等方面,也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脑干宝力格嘎查有“最美乡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是内蒙古草原文化保存较完整、纯正的地区之一。每年旅游旺季,这里都会迎来天南地北的大批游客,而当地农牧民通过开办牧家乐、经营特色手工等脱贫致富。
同时,内蒙古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
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成立总资产逾万元的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建立乡村民俗馆和平方米的现代设施农业采摘观赏园。依托肉羊、肉牛、本地鸡、河鱼绿色养殖基地,建设花卉观赏区、水果蔬菜采摘园、蒙古包餐饮区、儿童乐园等多功能场所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目前年收入达万元,产业链不断完善,让科右前旗农牧民端上“农业+旅游”增收致富的饭碗。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庙沟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内蒙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精品、提升项目区品位、助力脱贫攻坚相结合,在山口筑坝围堰,护岸治水,引泉入村;在村前村后栽植山桃山杏、苹果树;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公顷,年蓄水量24万立方米、保土量6.0万吨,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项目所在地乌日图嘎查变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牧民开办起农家乐、民宿客栈、采摘园,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万亩,居全国前列。
绿水青山价值几何?今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首次对外发布全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年,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75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2.6倍,生态功能远远大于生产功能。年到年,全区生态产品总值增加.1亿元,增幅13.75%。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草原儿女持之以恒地探寻着、坚持着、创新着,一路逐绿前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绿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网)